2009年 第41卷 第3期
摘要:
证明了代数体函数关于零点、极点和分支点的定理,最后得到一个代数体函数的唯一性定理.
证明了代数体函数关于零点、极点和分支点的定理,最后得到一个代数体函数的唯一性定理.
摘要:
研究了亚纯系数高阶微分方程亚纯解的复振荡问题.当存在某个系数为Fabry缺项级数并对方程的解的性质起主要支配作用时,得到了方程亚纯解的性质以及与小函数的关系.
研究了亚纯系数高阶微分方程亚纯解的复振荡问题.当存在某个系数为Fabry缺项级数并对方程的解的性质起主要支配作用时,得到了方程亚纯解的性质以及与小函数的关系.
摘要:
用D表示单位圆盘, Ap(D)表示D上的Bergman空间. 设φ是D上的解析自映射. 定义复合算子Cφ: (Cφf)(z)=f(φ(z)). 研究了Ap(D)上复合算子的 KSP 性质. 同时,计算了D上Bergman空间上一些复合算子的范数与本性范数. (C_\varphi f)(z)=f(\varphi(z)) . $$ 作者研究了$A^p(D)$上复合算子的 KSP 性质. 同时, 作者还计算了$D$上Bergman空间上一些复合算子的范数与本性范数.
用D表示单位圆盘, Ap(D)表示D上的Bergman空间. 设φ是D上的解析自映射. 定义复合算子Cφ: (Cφf)(z)=f(φ(z)). 研究了Ap(D)上复合算子的 KSP 性质. 同时,计算了D上Bergman空间上一些复合算子的范数与本性范数. (C_\varphi f)(z)=f(\varphi(z)) . $$ 作者研究了$A^p(D)$上复合算子的 KSP 性质. 同时, 作者还计算了$D$上Bergman空间上一些复合算子的范数与本性范数.
摘要:
引入了八元数Radon变换概念,借助复解析函数解析性和八元数Radon变换的基本性质,给出了一种构造八元数解析函数的一般方法.
引入了八元数Radon变换概念,借助复解析函数解析性和八元数Radon变换的基本性质,给出了一种构造八元数解析函数的一般方法.
摘要:
讨论了一类平面多项式系统的高阶临界周期,并利用这一结果,估计了该系统的周期函数的临界点个数的下界.
讨论了一类平面多项式系统的高阶临界周期,并利用这一结果,估计了该系统的周期函数的临界点个数的下界.
摘要:
给出了Hilbert空间中变分不等式问题的一种新的例外簇定义,由此给出变分不等式的解的存在性定理。
给出了Hilbert空间中变分不等式问题的一种新的例外簇定义,由此给出变分不等式的解的存在性定理。
摘要:
约束为一般闭凸集且原非锥凸规划问题或其对偶可行时,令d扰动, 考察新系统中最优目标函数值的变化.
约束为一般闭凸集且原非锥凸规划问题或其对偶可行时,令d扰动, 考察新系统中最优目标函数值的变化.
摘要:
研究了含非零主对角元的n阶非powerful本原 符号矩阵的基指数集, 得到了这类矩阵\\基指数的(最好)上界,并证明了它的基指数集不存在缺数段.
研究了含非零主对角元的n阶非powerful本原 符号矩阵的基指数集, 得到了这类矩阵\\基指数的(最好)上界,并证明了它的基指数集不存在缺数段.
摘要:
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GSM短信息的监控报警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和结构,并详细阐明了其实现方法及一些关键的技术.实践证明,系统具有运行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GSM短信息的监控报警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和结构,并详细阐明了其实现方法及一些关键的技术.实践证明,系统具有运行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
基于图像的彩色频率特征对颜色直方图进行排序,依照高频信息采样密度高于低频信息的原则对图像进行了量化.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运行速度与效果上令人满意.
基于图像的彩色频率特征对颜色直方图进行排序,依照高频信息采样密度高于低频信息的原则对图像进行了量化.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运行速度与效果上令人满意.
摘要:
首先给出了变形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解析表达式,然后,分析讨论了变形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的演化规律,并比较了其与通常J-C模型Pancharatnam相位演化规律的异同. 结果表明,Pancharatnam相位反映了与原子布居数反转以及光场量子特性相关的信息,且平均光子数较大时,变形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演化规律与通常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演化规律差异较大. 这表明,Pancharatnam相位演化与系统所蕴涵的量子代数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给出了变形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解析表达式,然后,分析讨论了变形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的演化规律,并比较了其与通常J-C模型Pancharatnam相位演化规律的异同. 结果表明,Pancharatnam相位反映了与原子布居数反转以及光场量子特性相关的信息,且平均光子数较大时,变形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演化规律与通常J-C模型的Pancharatnam相位演化规律差异较大. 这表明,Pancharatnam相位演化与系统所蕴涵的量子代数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摘要:
基于不同的研究者报道的AlGaN/GaN三阱式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垒层有不同的Al组分,通过对激光器一个周期单元的一维薛定谔方程与泊松方程进行自洽求解,得到了能带与电子波函数的分布情况,并且计算了在近共振条件下偶极跃迁矩阵元与垒层Al组分的关系,得到了Al组分的优化结果.
基于不同的研究者报道的AlGaN/GaN三阱式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垒层有不同的Al组分,通过对激光器一个周期单元的一维薛定谔方程与泊松方程进行自洽求解,得到了能带与电子波函数的分布情况,并且计算了在近共振条件下偶极跃迁矩阵元与垒层Al组分的关系,得到了Al组分的优化结果.
摘要:
根据湍流在统计上的自相似性,推导了分数维空间中湍流功率谱的表达式,探讨了湍流随机性与规则性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过分形维数求取湍流功率谱的新方法,并对2英寸水流道中的湍流进行了能谱分析,与已有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根据湍流在统计上的自相似性,推导了分数维空间中湍流功率谱的表达式,探讨了湍流随机性与规则性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过分形维数求取湍流功率谱的新方法,并对2英寸水流道中的湍流进行了能谱分析,与已有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摘要:
引入电路负电阻的概念,尝试解释T型桥式滤波电路的极限Q值可以为无限大的成因,指出电路负电阻与电路折合电阻(包括器件折合电阻和导线折合电阻)的相互抵消作用是形成电路Q值为无限大的本质.
引入电路负电阻的概念,尝试解释T型桥式滤波电路的极限Q值可以为无限大的成因,指出电路负电阻与电路折合电阻(包括器件折合电阻和导线折合电阻)的相互抵消作用是形成电路Q值为无限大的本质.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USPP),对Mg,Cd掺杂AlN的32原子超原胞体系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从理论上给出了掺杂和 掺杂体系的晶体结构参数.计算了掺杂AlN晶体的结合能,电子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Cd,Mg在AlN晶体中可以提供更多的空穴,有利于形成更好的p型电导.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USPP),对Mg,Cd掺杂AlN的32原子超原胞体系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从理论上给出了掺杂和 掺杂体系的晶体结构参数.计算了掺杂AlN晶体的结合能,电子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Cd,Mg在AlN晶体中可以提供更多的空穴,有利于形成更好的p型电导.
摘要:
应用分子场分析法(MFA)对一系列呋喃二脒类抗寄生虫衍生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模,得到了一个良好的统计模型,r2=0.963,r2cv=0.940. 利用该模型对随即选取的4个化合物组成的测试集进行了预测,外在预测的r2pred值达到0.953.
应用分子场分析法(MFA)对一系列呋喃二脒类抗寄生虫衍生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模,得到了一个良好的统计模型,r2=0.963,r2cv=0.940. 利用该模型对随即选取的4个化合物组成的测试集进行了预测,外在预测的r2pred值达到0.953.
摘要:
根据作者前期试验结果,提出了基于双水解模型的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及转化的双水解连续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四个系列聚合氯化铝样品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成功解释.该模型认为铝的高聚物与多核聚合物之间、多核聚合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只要条件改变,就会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外一种形态.
根据作者前期试验结果,提出了基于双水解模型的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及转化的双水解连续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四个系列聚合氯化铝样品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成功解释.该模型认为铝的高聚物与多核聚合物之间、多核聚合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只要条件改变,就会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外一种形态.
摘要:
以苯并三氮唑(BTA)为原料合成1-羟甲基苯并三氮唑,将其与乙二胺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挂片、电极化曲线以及交流阻抗等实验方法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测定.证明该缓蚀剂在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中10mg/L的质量浓度下对黄铜的缓蚀率达到90%,比BTA有更好的缓蚀性能.电化学测量表明,新缓蚀剂的加入使铜的自腐蚀电位负移,增强了阴极极化的抑制作用,提高了铜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从而具有教好的缓蚀效果.
以苯并三氮唑(BTA)为原料合成1-羟甲基苯并三氮唑,将其与乙二胺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挂片、电极化曲线以及交流阻抗等实验方法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测定.证明该缓蚀剂在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中10mg/L的质量浓度下对黄铜的缓蚀率达到90%,比BTA有更好的缓蚀性能.电化学测量表明,新缓蚀剂的加入使铜的自腐蚀电位负移,增强了阴极极化的抑制作用,提高了铜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从而具有教好的缓蚀效果.
摘要:
设计合成了2个含吡啶环2-乙烯喹啉-8-羟基喹啉金属锌配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用FT-IR、FAB-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在204 ℃,228 ℃. 光致发光(PL)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的发光峰值为612 nm,橘红色光;化合物4的发光峰值为630 nm,发红色光.用化合物4与TPD组装为双层电子器件,电致发光峰值为656 nm.
设计合成了2个含吡啶环2-乙烯喹啉-8-羟基喹啉金属锌配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用FT-IR、FAB-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在204 ℃,228 ℃. 光致发光(PL)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的发光峰值为612 nm,橘红色光;化合物4的发光峰值为630 nm,发红色光.用化合物4与TPD组装为双层电子器件,电致发光峰值为656 nm.
摘要:
将多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三聚氰胺(MEL)及有机化蒙脱土(OMMT)于160oC下预混,制备了新型膨胀型阻燃剂(IFR).以聚丙烯(PP)为基材,IFR为阻燃剂,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为增韧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为增容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新型阻燃PP(FRPP).通过LOI、TGA、XRD、SEM对材料的阻燃性、热稳定性、结晶性、冲击断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加入IFR后,PP的极限氧指数由17升为28.5,起始分解温度由纯PP的440.8℃升高到455.3℃,600℃的成炭率提高15.26%;IFR诱导PP形成一定量晶型;少量OMMT在基体中以剥离形式存在,使晶粒尺寸得到细化,同时起到协同阻燃和增容作用,使材料在保持拉伸强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缺口冲击强度提高1.92倍,冲击断面表现为韧性断裂.
将多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三聚氰胺(MEL)及有机化蒙脱土(OMMT)于160oC下预混,制备了新型膨胀型阻燃剂(IFR).以聚丙烯(PP)为基材,IFR为阻燃剂,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为增韧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为增容剂,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新型阻燃PP(FRPP).通过LOI、TGA、XRD、SEM对材料的阻燃性、热稳定性、结晶性、冲击断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加入IFR后,PP的极限氧指数由17升为28.5,起始分解温度由纯PP的440.8℃升高到455.3℃,600℃的成炭率提高15.26%;IFR诱导PP形成一定量晶型;少量OMMT在基体中以剥离形式存在,使晶粒尺寸得到细化,同时起到协同阻燃和增容作用,使材料在保持拉伸强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缺口冲击强度提高1.92倍,冲击断面表现为韧性断裂.
摘要:
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丙烯酸(AA)为原料,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甲苯、醋酸丁酯作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预聚体。讨论了反应体系、温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然后用环氧树脂和邻苯二甲酸酐作为固化剂固化,得到了附着力好,耐水性优异的聚合物涂膜,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热失重分析仪(TG)、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等对聚丙烯酸酯预聚体及其涂膜的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等进行了研究;GPC测得聚丙烯酸酯预聚体的 =6094, =12101,分子量分布为系数1.9,DSC测得聚合物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7.8℃,TG测得当聚合物涂膜质量损失20%时温度为378.59℃。
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丙烯酸(AA)为原料,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甲苯、醋酸丁酯作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预聚体。讨论了反应体系、温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酯预聚体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然后用环氧树脂和邻苯二甲酸酐作为固化剂固化,得到了附着力好,耐水性优异的聚合物涂膜,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热失重分析仪(TG)、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等对聚丙烯酸酯预聚体及其涂膜的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等进行了研究;GPC测得聚丙烯酸酯预聚体的 =6094, =12101,分子量分布为系数1.9,DSC测得聚合物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7.8℃,TG测得当聚合物涂膜质量损失20%时温度为378.59℃。
2009, 1(3): 88-93 .
摘要:
分别采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和CTAB/正己醇/水2种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TiO2/SiO2 复合物.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热重-差热分析得出晶形转变温度;XRD分析说明产物为锐钛矿结构;TEM观察了其颗粒形态和粒径;并将所得样品与商品二氧化钛的FT-IR红外光谱进行了对比. 通过实验对所得样品和商品二氧化钛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对比,结果表明:由CTAB体系制得的样品对光的吸收能力,对碱性品红的降解活性以及对碱性品红COD去除能力都是最优的.
分别采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和CTAB/正己醇/水2种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TiO2/SiO2 复合物.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热重-差热分析得出晶形转变温度;XRD分析说明产物为锐钛矿结构;TEM观察了其颗粒形态和粒径;并将所得样品与商品二氧化钛的FT-IR红外光谱进行了对比. 通过实验对所得样品和商品二氧化钛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对比,结果表明:由CTAB体系制得的样品对光的吸收能力,对碱性品红的降解活性以及对碱性品红COD去除能力都是最优的.
摘要:
采用扫描电镜对鳜消化道粘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描述了消化道各部分表面结构的特征并对鳜消化道上味蕾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鳜的味蕾广泛分布于口咽腔中,主要有3种类型.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微脊结构.鳃弓上有成排的小齿,排列整齐,可见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界限清楚,胞体圆型突起.中、后肠表面分泌物逐渐增多. 该文还讨论了硬骨鱼类消化道表面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采用扫描电镜对鳜消化道粘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描述了消化道各部分表面结构的特征并对鳜消化道上味蕾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鳜的味蕾广泛分布于口咽腔中,主要有3种类型.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微脊结构.鳃弓上有成排的小齿,排列整齐,可见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界限清楚,胞体圆型突起.中、后肠表面分泌物逐渐增多. 该文还讨论了硬骨鱼类消化道表面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摘要:
比较了高温对来源于海南和贵州的2种不同生态型麻疯树的光能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引起了2种麻疯树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降低和初始荧光(Fo)的上升,部分抑制了PSⅡ的功能.与贵州麻疯树相比,海南麻疯树在中度高温胁迫(30~40℃)时,增加了对过量激发能的热耗散能力,使其维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当温度升至45℃,虽然热耗散机制受到破坏,海南麻疯树仍然有7%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而贵州麻疯树的这一比例降为0%.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麻疯树比贵州麻疯树具有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
比较了高温对来源于海南和贵州的2种不同生态型麻疯树的光能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引起了2种麻疯树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降低和初始荧光(Fo)的上升,部分抑制了PSⅡ的功能.与贵州麻疯树相比,海南麻疯树在中度高温胁迫(30~40℃)时,增加了对过量激发能的热耗散能力,使其维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当温度升至45℃,虽然热耗散机制受到破坏,海南麻疯树仍然有7%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而贵州麻疯树的这一比例降为0%.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麻疯树比贵州麻疯树具有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
摘要:
以广州大学为例,定量分析了高校用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首先,实地调查了作业、实习报告、实验报告、毕业论文、试卷、课本、教学文档、报刊杂志和图书用纸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广州大学1学年的用纸量,约为278.8921吨,约需砍伐716.4387公顷森林,将减少森林碳吸收能力2729.34吨/年.最后,从课本、作业用纸和教学文档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削减用纸量.结果显示,通过回收课本、作业和教学文档无纸化,学校可以减少用纸105.2071吨,少砍伐森林面积270.2639公顷,保留森林碳吸收能力1029.71吨/年.
以广州大学为例,定量分析了高校用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首先,实地调查了作业、实习报告、实验报告、毕业论文、试卷、课本、教学文档、报刊杂志和图书用纸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广州大学1学年的用纸量,约为278.8921吨,约需砍伐716.4387公顷森林,将减少森林碳吸收能力2729.34吨/年.最后,从课本、作业用纸和教学文档3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削减用纸量.结果显示,通过回收课本、作业和教学文档无纸化,学校可以减少用纸105.2071吨,少砍伐森林面积270.2639公顷,保留森林碳吸收能力1029.71吨/年.
摘要:
通过对东帕米尔高原一冰碛平台上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仔细观察,根据发生部位和形态特征对风化穴进行分类,并结合当地地形、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对风化穴的成因进行分析,初步认为本区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主要类型为边墙形、蜂巢型、底穴型、沟槽型,是温差风化(含寒冻风化)、盐风化、风蚀和时间(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谷风侵蚀在边墙型风化穴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通过对东帕米尔高原一冰碛平台上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仔细观察,根据发生部位和形态特征对风化穴进行分类,并结合当地地形、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对风化穴的成因进行分析,初步认为本区花岗岩漂砾风化穴的主要类型为边墙形、蜂巢型、底穴型、沟槽型,是温差风化(含寒冻风化)、盐风化、风蚀和时间(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谷风侵蚀在边墙型风化穴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摘要:
基于1930s、1960s的1:5万地形图的解译,借助GIS软件,计算了1930s和1960s珠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镇建成区面积、位序-规模、紧凑度与圆形率,并对该时段内建成区扩展强度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1930s与1960s位序-规模分别呈Y=11.48X-1.30 、Y=15.63X-1.28,城镇体系具有相似的特征,呈现金字塔的城镇规模结构;建成区规模小,扩展速度低,约0.98km2/10a;建成区的扩张主要表现为四周扩展和主轴线扩展;形态紧凑性差,呈现分散化态势.依据城镇发育的条件与形态特征,将城镇形态分为低山丘陵主导型、河网主导型、平原主导型3种.
基于1930s、1960s的1:5万地形图的解译,借助GIS软件,计算了1930s和1960s珠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镇建成区面积、位序-规模、紧凑度与圆形率,并对该时段内建成区扩展强度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1930s与1960s位序-规模分别呈Y=11.48X-1.30 、Y=15.63X-1.28,城镇体系具有相似的特征,呈现金字塔的城镇规模结构;建成区规模小,扩展速度低,约0.98km2/10a;建成区的扩张主要表现为四周扩展和主轴线扩展;形态紧凑性差,呈现分散化态势.依据城镇发育的条件与形态特征,将城镇形态分为低山丘陵主导型、河网主导型、平原主导型3种.
摘要:
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湖南红色旅游品牌建设进行了分析,指出湖南进行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具有资源和发展基础优势,政策支持、旅游需求旺盛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资源分散、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低、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一系列的劣势以及游客素质偏低、竞争激烈方面的威胁.针对这些问题,从旅游地品牌建设、旅游产品品牌建设以及旅游企业品牌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进行湖南省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
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湖南红色旅游品牌建设进行了分析,指出湖南进行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具有资源和发展基础优势,政策支持、旅游需求旺盛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资源分散、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低、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一系列的劣势以及游客素质偏低、竞争激烈方面的威胁.针对这些问题,从旅游地品牌建设、旅游产品品牌建设以及旅游企业品牌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进行湖南省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