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2Ca2.92Si6O16:0.08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高世杰, 王华, 张珊珊, 乔利, 毛近隆

高世杰, 王华, 张珊珊, 乔利, 毛近隆. Na2Ca2.92Si6O16:0.08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1(4): 21-25. DOI: 10.6054/j.jscnun.2019059
引用本文: 高世杰, 王华, 张珊珊, 乔利, 毛近隆. Na2Ca2.92Si6O16:0.08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1(4): 21-25. DOI: 10.6054/j.jscnun.2019059
GAO Shijie, WANG Hua, ZHANG Shanshan, QIAO Li, MAO Jinlong.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a2Ca2.92Si6O16:0.08Eu3+ Phosphor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1(4): 21-25. DOI: 10.6054/j.jscnun.2019059
Citation: GAO Shijie, WANG Hua, ZHANG Shanshan, QIAO Li, MAO Jinlong.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a2Ca2.92Si6O16:0.08Eu3+ Phosphor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51(4): 21-25. DOI: 10.6054/j.jscnun.2019059

Na2Ca2.92Si6O16:0.08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基金项目: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CXGC1307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 J18KA292

山东中医药大学仪器开发专项项目 2018yq12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毛近隆,副教授,Email:sys20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O614.33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a2Ca2.92Si6O16:0.08Eu3+ Phosphors

  • 摘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Eu3+掺杂的Na2Ca3Si6O16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表征了荧光粉Na2Ca3-xSi6O16:xEu3+的结构.研究显示,Eu3+的掺入并未使Na2Ca3Si6O16晶体产生杂相.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Na2Ca3-xSi6O16:xEu3+ 的光学性质. Na2Ca3-xSi6O16:xEu3+荧光粉发红光,其中以波长611 nm的发射峰强度最强. Eu3+的掺杂对Na2Ca3-xSi6O16:xEu3+荧光粉发射光谱的峰形和峰位置无明显影响,但发光强度与Eu3+的掺杂量(摩尔分数)有关,当Eu3+的掺杂量为0.08时,Na2Ca3-xSi6O16:x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掺杂量继续增大时会发生浓度淬灭现象,这可能是由多电子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结果表明:Na2Ca2.92Si6O16:0.08Eu3+荧光粉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白光LED的红色发光材料.
    Abstract: A series of Na2Ca3-xSi6O16:xEu3+ was prepared with high 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with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The results of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showed that Eu3+-doping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Na2Ca3Si6O16:Eu3+. Its optical properties were checked with the spectrofluor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2Ca3-xSi6O16:xEu3+ phosphor emitted red light with the strongest emission peak at 611 nm. The doping of Eu3+ did not change the peak shape and position of the emission spectra of Na2Ca3-xSi6O16:xEu3+phosphor. However, the doping content (mole fraction) of Eu3+ was related to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Eu3+ was 0.08, the Na2Ca3-xSi6O16:xEu3+ showed the strongest luminescence intensity. The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was observed when Eu3+ concentration was over 0.08, and the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mechanism was verified as multipole-multipole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a2Ca2.92Si6O16:0.08Eu3+ phosphor was a potential red light-emitting material for white LED.
  •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着物质文化破坏、非物质文化后续乏力、村落治理和管理办法缺失、保护与利用不平衡等问题。2012年,国家高位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经过5次大规模的遴选,筛选出6 79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施严格保护、适度展示利用[2]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践的推进,村落的保护利用评估得到学者们较多关注。研究过程经历了从价值评估到保护评估再到发展评估的过渡;研究对象分为对村落的整体评估[3]、对个案村落的评估[4]、对保护实效的评估[5];评估地域集中于湖南[5-7]、安徽[8]和江苏[9-10]等省份;研究内容涉及村落的脆弱性[11]、活态性[12]、乡村性[8]、保护度[5]、利用度[6]、文化传承度[7]、综合品质[9]、村庄风貌[13]和村落复兴[14]等。评估指标包含文化遗产、村庄风貌、村庄管理、村落环境和人口结构等关系到村庄保护的指标,也包含土地开发强度、产业结构、食宿及娱乐设施数量、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收入占比等评估村落开发利用状况的指标。总体来看,过往关于传统村落的评估体系主要关注村落保护或单一维度的深化评估研究,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有效协同的评估研究不多,西南山地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区域保护利用的评估研究较少。

    云南省自然环境复杂,世居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至今已有708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在全国省市中名列第二。这些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良、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民俗文化保护良好,展示了云南本土风貌和特色民族风情,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云南省多年来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适度利用,村落保护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普通乡村发展类指标和传统村落保护类指标,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可实施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并综合考虑地域、民族、产业发展类型等因素,筛选27个中国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科学评估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整体情况,以期为云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案例依据,科学指导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其他省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综合评估提供经验借鉴。

    研究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15]、《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16]为主要参考对象,同时综合参考已有研究成果[9, 10, 12-14, 17-22],围绕4个一级指标初步筛选下级指标:(1)文化。传统村落留存至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保护重要的评估对象。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估包括村落的山水格局、空间风貌、建筑古迹和历史环境要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估除了遗产本身,还包括传承人和相关实体场所。(2)社会。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依赖居民的参与和完备的组织建设。居民常住人口比例、生活方式改变程度和村落空心化程度等指标可用于评估村落人口聚集程度,而管理办法的完备性、机构及人员的完备性、保护资金投入情况等指标可用于评估村落治理情况。(3)环境。外部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人工环境则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对人居环境进行的评估包括周边山水环境完整性和村内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及公共场所的建设情况。(4)经济。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能为村落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考虑到经济水平的动态变化,主要从村落收入、产业结构和土地开发3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具体量化为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产业结构比例、土地开发强度和对环境的破坏等指标。

    为提高评估指标的合理性,研究邀请来自高校、规划设计公司、管理部门等不同行业中拥有丰富传统村落研究经验的27名专家对初步筛选指标的合理性进行评判。在综合参考专家评判意见后,对初步筛选的指标进行优化。将4个一级指标进一步确定为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产业经济。删除专家通过率低的2个指标,对部分指标进行修改,明确指标指向性并增加传统建筑修缮程度、传统建筑工艺延续程度、核心区风貌完整度和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情况4个指标。最终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表 1),其中历史文化和社会人文指标为保护类指标,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指标为发展类指标。

    表  1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性质
    A1历史文化 B1物质文化遗产 C1村落形态及格局完整度 正向指标
    C2核心区风貌完整度 正向指标
    C3街巷格局完整度 正向指标
    C4传统建筑留存数量 正向指标
    C5传统建筑工艺延续程度 正向指标
    C6传统建筑修缮程度 正向指标
    C7传统建筑利用率 正向指标
    C8传统建筑损毁率 逆向指标
    C9新旧建筑协调性 正向指标
    C10文保单位保护情况 正向指标
    C11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情况 正向指标
    C12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度 正向指标
    B2非物质文化遗产 C13非遗项目数量 正向指标
    C14非遗传承人数量 正向指标
    C15非遗活化利用度 正向指标
    C16传统习俗延续性 正向指标
    A2社会人文 B3人口聚集 C17居民常住人口比例 正向指标
    C18空心化程度 逆向指标
    C19生活方式改变程度 逆向指标
    B4村落治理 C20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正向指标
    C21管理办法的完备性 正向指标
    C22机构及人员的完备性 正向指标
    C23保护资金投入情况 正向指标
    C24村民保护意识及参与度 正向指标
    C25村落精英培养环境 正向指标
    C26与外界的联结度 正向指标
    A3人居环境 B5生态环境 C27村落山水环境保护度 正向指标
    B6生活环境 C28交通通达条件 正向指标
    C29给排水系统完善程度 正向指标
    C30环卫系统完善程度 正向指标
    C31防灾系统完善程度 正向指标
    C32公共服务设置配套情况 正向指标
    C33村落美化清洁程度 正向指标
    A4产业经济 B7经济收入 C34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 正向指标
    C35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 正向指标
    C36非农产业就业带动情况 正向指标
    B8产业发展 C37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正向指标
    C38村落产业结构比例 正向指标
    B9土地利用 C39商业开发面积比例 逆向指标
    C40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度 逆向指标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使所得权重尽量科学准确,本文采用组合赋权法,结合主观权重值与客观权重值得到指标的综合权重。

    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评估指标的主观权重。为构建层次分析法所使用的层级模型,根据已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各层级关系,将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状况设定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设定为准则层,三级指标设定为方案层,构建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的四层结构模型(图 1)。向规划设计、自然生态、人文社科、旅游与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指标重要度咨询,共发放并收回12份专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应用YAAHP层次分析法辅助软件(下文简称为“YAAHP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具体表述如下:首先,利用YAAHP软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录入12份专家问卷数据,通过软件群决策功能中的专家结果权重加权几何平均的数据集结方式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并构建指标判断矩阵;其次,依据判断矩阵得到各层指标在上一层指标准则下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专家的所有指标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检验,群决策数据有效,说明计算所得的相对权重具有有效性;最后,自上而下逐层计算各指标对于目标层的绝对权重,即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主观权重wj1(j=1, 2, …, 40)。

    图  1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层次结构模型
    Figure  1.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of comprehensiv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采用熵值法获取评估指标的客观权重。具体步骤为:

    (1) 构建原始数据矩阵。通过收集原始数据,以1~10的数值分级确定各数据对应标准值,得到原始数据矩阵X=(xij)27*40,其中,xij(i=1, 2, …, 27;j=1, 2, …, 40)为第i个传统村落第j个指标的评估值。

    (2) 数据归一化。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的归一化处理方式不同,但本文在设置标准时将逆向指标的评分标准以正向描述的方式进行设置,故所有指标可使用同一方式进行归一化处理。使用下式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

    ˉxij=xij27i=1xij(j=1,2,,40),
    (1)

    从而得到归一化矩阵X=(xij)27*40

    (3) 信息熵计算。根据归一化矩阵,得到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Ej:

    Ej=1ln2727i=1ˉxijlnˉxij(j=1,2,,40)
    (2)

    (4) 权重计算。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wj2的计算公式如下:

    wj2=1Ej40j=1(1Ej),
    (3)

    其中0≤wj2≤1,且40j=1wj2=1

    综合客观权重值与主观权重值,利用下式可得到各指标的组合权重w′j

    wj=wj1+wj22(j=1,2,,40),
    (4)

    其中,0≤w′j≤1,且40j=1wj=1。最终得到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指标的权重配比(表 2)。

    表  2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指标权重
    Table  2.  The weight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es fo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三级指标 wj1 wj2 w′j 三级指标 wj1 wj2 w′j
    C1 0.013 5 0.024 0 0.018 8 C21 0.026 2 0.006 2 0.018 8
    C2 0.013 5 0.026 4 0.020 0 C22 0.013 7 0.037 6 0.025 7
    C3 0.013 5 0.011 6 0.012 6 C23 0.026 2 0.024 8 0.025 5
    C4 0.013 5 0.023 7 0.018 6 C24 0.026 2 0.010 0 0.018 1
    C5 0.013 5 0.034 6 0.024 1 C25 0.013 7 0.021 6 0.017 7
    C6 0.007 0 0.042 2 0.024 6 C26 0.008 1 0.045 3 0.026 7
    C7 0.007 0 0.035 8 0.021 4 C27 0.078 0 0.007 1 0.042 6
    C8 0.004 3 0.007 3 0.005 8 C28 0.039 8 0.006 7 0.023 3
    C9 0.013 5 0.022 2 0.017 9 C29 0.039 8 0.027 9 0.033 9
    C10 0.013 5 0.028 4 0.021 0 C30 0.039 8 0.015 1 0.027 5
    C11 0.013 5 0.023 2 0.018 4 C31 0.072 7 0.012 6 0.042 7
    C12 0.013 5 0.036 9 0.025 2 C32 0.020 9 0.011 7 0.016 3
    C13 0.017 1 0.012 2 0.014 7 C33 0.020 9 0.006 3 0.013 6
    C14 0.031 8 0.094 2 0.063 0 C34 0.010 2 0.058 7 0.034 5
    C15 0.059 4 0.058 8 0.059 1 C35 0.020 4 0.007 8 0.014 1
    C16 0.031 8 0.005 7 0.018 8 C36 0.020 4 0.068 1 0.044 4
    C17 0.075 6 0.022 2 0.048 9 C37 0.033 9 0.012 4 0.023 2
    C18 0.041 6 0.020 9 0.031 3 C38 0.017 0 0.018 5 0.017 8
    C19 0.022 9 0.006 2 0.014 6 C39 0.005 1 0.038 2 0.021 7
    C20 0.026 2 0.019 7 0.023 0 C40 0.020 4 0.007 2 0.013 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确定评估指标的评定标准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优先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对无法采用定量方法的指标采用定性方法,并辅以定量方法进行描述。在参考相关标准[16]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对各项指标分级设置定性或定量标准。本研究评分采用10分制,定性分级保护利用状况进一步细分为“优”“良”“中”“差”“极差”5个级别,并分别赋值9、7、5、3、1分(表 3)。指标中包含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数据评估程度越高,对应分值越高;逆向指标数据评估程度越高,对应分数越低。

    表  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标准(部分)
    Table  3.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partial)
    三级指标 具体评分标准
    优(9分) 良(7分) 中(5分) 差(3分) 极差(1分)
    C1 村落保持良好的传统格局,核心区原有破损建筑被恢复原貌,村内原有不协调建筑被拆除,格局体系中无突出不协调建筑。 村落空间形态及格局维持原样,传统风貌保存完整,格局体系中不协调建筑少,不影响整体风貌。 村落空间形态及格局部分改变,基本维持传统格局,格局体系中有部分不协调建筑,轻微影响整体风貌。 村落空间形态及格局小部分遭到破坏,保持了较为完整的骨架体系,格局体系中不协调建筑较多,影响整体风貌。 核心区传统格局被破坏,村落中出现大量新建的不协调建筑,村落风貌混乱。
    C16 传统习俗延续完整且全村参与。 传统习俗延续比较完整且80%以上村民参与。 传统习俗延续一般且60%以上村民参与。 传统习俗延续不完整,低于60%的村民参与。 几乎完全摒弃传统习俗。
    C22 已成立由政府牵头,多部门组成的保护协调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各级部门及人员职能明确,相互协调配合。 有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并配备保护管理人员,各级部门职能较为明确,相互协调配合。 有专门保护管理机构但配备人员不完善,各级部门职能交叉,基本能完成日常工作。 有专门保护管理机构但配备人员不完善,各级部门职能混乱,影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无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保护人员。
    C34 ≥100万 [50万, 100万) [10万, 50万) (10万, 5万) ≤5万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使研究结果能够代表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水平,研究选取第一、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这2批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年限较长,便于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状况的评估。选取云南省内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滇西、滇西北、滇南三大区域为主要研究调研区域,在兼顾调研村落不同的交通条件、村庄规模、产业结构和民族组成等因素后,最终选出27个传统村落作为此次实证研究对象(图 2)。27个村落分布在大理、保山、红河、丽江、普洱、玉溪、迪庆、昆明8个州(市)内,包括白、回、彝、傣、纳西、蒙古、布朗等多个少数民族村落,较全面地涵盖了云南省多种类型的村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评估结果可大致代表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整体水平。

    图  2  27个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图
    注:此图根据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云南省标准地图(审图号云S(2021)60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27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本研究从2013—2014年间27个案例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中获取当时的村落数据,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现状数据,并与原始数据做对比,比较各指标数据的变化,以评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

    为尽可能减少主观性对评分结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形成2~3人的调研小组对实证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并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综合多人评分后得到最终评分,并通过下式得到综合评估得分:

    Si=40j=1Sij×wj(i=1,2,,27),
    (5)

    其中, Si为第i个村落的综合评估得分,Sij为第i个村落第j个指标的最终评分,w′j为第j个指标的组合权重。最终评估结果如表 4图 3所示。

    表  4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结果
    Table  4.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村落名称 A1 A2 A3 A4 综合评估得分 综合评估得分排名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寺登村 1.91 0.79 0.73 1.18 0.38 1.16 0.84 0.37 0.32 7.68 1
    芒景村 1.92 1.16 0.76 1.20 0.38 0.92 0.56 0.33 0.19 7.42 2
    翁基村 2.00 0.66 0.76 1.25 0.38 1.27 0.56 0.33 0.19 7.41 3
    白沙村 1.67 1.27 0.57 1.18 0.30 1.31 0.40 0.37 0.32 7.39 4
    可邑村 1.50 1.12 0.70 1.09 0.38 1.19 0.63 0.37 0.32 7.30 5
    糯干村 2.00 0.54 0.76 1.25 0.38 1.25 0.56 0.33 0.19 7.30 6
    银杏村 1.74 0.48 0.76 1.04 0.38 1.33 0.77 0.29 0.32 7.10 7
    东莲花村 1.96 0.48 0.66 1.14 0.38 1.11 0.58 0.29 0.28 6.89 8
    玉湖村 1.65 0.66 0.57 1.16 0.30 1.10 0.65 0.33 0.32 6.73 9
    董官村 1.79 0.75 0.73 1.02 0.30 1.22 0.31 0.25 0.28 6.64 10
    团山村 1.37 1.01 0.63 0.97 0.38 1.14 0.60 0.24 0.22 6.58 11
    诺邓古村 1.79 0.54 0.63 0.98 0.38 1.26 0.31 0.29 0.28 6.46 12
    尼汝村 1.70 0.98 0.76 0.90 0.21 0.96 0.24 0.21 0.19 6.30 13
    顺利村 1.65 1.27 0.63 0.78 0.30 0.86 0.31 0.21 0.19 6.19 14
    城北村 1.44 0.76 0.69 0.76 0.30 0.98 0.40 0.24 0.25 5.82 15
    宝丰村 1.48 0.91 0.53 0.88 0.21 1.06 0.38 0.17 0.19 5.80 16
    糯黑村 1.63 0.45 0.57 0.81 0.30 1.15 0.29 0.24 0.28 5.71 17
    共和西关村 1.37 0.50 0.57 0.83 0.30 0.86 0.63 0.32 0.32 5.71 18
    帕连寨 1.45 0.73 0.69 0.90 0.30 0.89 0.25 0.17 0.28 5.66 19
    克呆村 1.64 0.45 0.57 0.71 0.30 1.21 0.29 0.21 0.19 5.46 20
    周城村 0.97 1.12 0.60 0.55 0.21 0.77 0.58 0.29 0.18 5.26 21
    北阁下村 1.31 0.45 0.34 0.89 0.21 1.08 0.38 0.24 0.28 5.18 22
    乐居村 1.27 0.60 0.18 0.80 0.30 0.61 0.54 0.24 0.23 4.78 23
    张家村 1.43 0.36 0.60 0.59 0.30 0.81 0.24 0.17 0.15 4.64 24
    北汤天村 1.17 0.39 0.50 0.57 0.30 0.81 0.15 0.17 0.19 4.25 25
    海门村 0.54 0.33 0.57 0.69 0.21 1.01 0.18 0.21 0.13 3.86 26
    腻黑村 0.80 0.39 0.60 0.44 0.38 0.76 0.15 0.12 0.15 3.79 2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3  云南省传统村落评估中一级指标评估得分与综合评估得分
    Figure  3.  The line chart of first-level indexe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综合评估得分满分为9分,以综合评估得分的70%、50%、30%为分界线,将村落保护利用等级分为优、良、中、差4个评估等级(表 5)。由表 4图 3表 5可知:

    表  5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等级划分
    Table  5.  The evaluation grade division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综合评估得分 评估等级 村落数量/个 村落名称
    [9, 6.3] 13 寺登村、芒景村、翁基村、白沙村、可邑村、糯干村、银杏村、东莲花村、玉湖村、董官村、团山村、诺邓古村、尼汝村
    (6.3, 4.5] 11 顺利村、城北村、宝丰村、糯黑村、共和关西村、帕连寨、克呆村、周城村、北阁下村、乐居村、张家村
    (4.5, 2.7] 3 北汤天村、海门村、腻黑村
    (2.7, 1] 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总体水平较为理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7个传统村落的综合评估得分的平均值为6.05,中位数为6.19;评估等级为优的村落有13个,占调研总数的48.15%;评估等级为良的村落有11个,占调研总数的40.74%;评估等级为中的村落有3个,占调研总数的11.11%;无评估等级为差的村落。

    (2) 受到政策和地方条件的影响,云南省内各传统村落在保护利用成效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27个实证村落中,综合评估得分最高的为寺登村(7.68),综合评估得分最低的为腻黑村(3.79),二者之间相差3.89分,各指标上均有一定的差距。

    将27个传统村落的评分导入SPSS中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1) 实证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综合评估得分与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产业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29、0.768、0.750,即历史文化和社会人文呈现强相关性,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呈现相关性。社会人文指标对综合评估得分的影响最明显,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对综合评估得分的影响较小。

    (2) 4个指标的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经济(31.37%)、历史文化(23.05%)、社会人文(20.21%)、人居环境(16.37%)。云南省内各村落之间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治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人居环境建设情况的差异相对较小。

    对结构模型准则层(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评分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如下:

    (1) 在历史文化的评估中,各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的得分普遍较高,村落间差异较小;因村落间在非遗传承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分差异十分明显,缺少传承人的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的得分相对偏低。

    (2) 在社会人文的评估中,各村落人口聚集的得分均较高,村落之间差异小。实证村落中,仅乐居村因整村搬迁到新村,造成老村空心化而获得明显偏低的得分。在村落治理方面,保护资金投入较高、法规完善的村落得分较高,如遗产地内的芒景、翁基、糯干村以及旅游发展较好的寺登、白沙、可邑村;组织建设欠缺的村落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村民保护意识低,村落治理得分偏低。

    (3) 在人居环境的评估中,由于村落规模和资金投入的差异,各村落的生活环境得分差异较为明显,村落规模小、资金投入大的村落的生活环境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而资金不足的村落则较难获得成效。在保护政策的限制下,除必要的开发和土地利用外,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并未受到明显破坏,各村落的生态环境得分均较高,差异较小。

    (4) 在产业经济的评估中,各村落间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得分差异较小;发展旅游业的村落因旅游开发对土地的需求,在这2个指标上的评分与不发展旅游的村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产业结构相似的村落因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经济收入指标上的得分差异较为显著:村内有特色产业或周边资源丰富的村落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外出务工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没有这些条件的村落村民的收入仅依靠务农,相对偏低。

    为使各指标评分之间有可比性,利用加权之前的原始评分对方案层的40个三级指标进行分析。由结果(表 6)可知:

    表  6  40个三级指标原始评分平均值
    Table  6.  The average original score of 40 Grade Three indicators
    三级指标 原始评分平均值 三级指标 原始评分平均值 三级指标 原始评分平均值 三级指标 原始评分平均值
    C1 7.07 C11 7.00 C21 5.37 C31 6.48
    C2 7.07 C12 5.07 C22 4.63 C32 6.70
    C3 7.74 C13 7.22 C23 6.70 C33 6.48
    C4 7.37 C14 3.00 C24 6.33 C34 4.33
    C5 6.26 C15 4.41 C25 6.48 C35 6.70
    C6 6.33 C16 8.19 C26 6.04 C36 4.33
    C7 6.85 C17 5.67 C27 7.37 C37 6.41
    C8 7.96 C18 7.15 C28 6.41 C38 6.19
    C9 6.56 C19 7.81 C29 7.00 C39 5.52
    C10 6.78 C20 6.19 C30 6.41 C40 8.4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40个三级指标中,有27个指标的评分平均值高于6.3分,整体结果较好,村落保护发展在多方面的工作到位,效果理想。

    (2) 评分平均值高于8分的有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度(8.48)、传统习俗延续性(8.19)2个指标,说明传统村落发展保护中对开发的限制比较严格,注重传统习俗的保存和延续。

    (3) 非遗活化利用度(4.41)、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4.33)、非农产业就业带动情况(4.33)、非遗传承人数量(3.00)4个指标的评分平均值低于4.5分。27个村落中有13个无县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导致非遗传承人数量和非遗活化利用度2个指标的评分差异显著;而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与非农产业就业带动情况2个指标与村落现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现阶段传统村落的产业依旧以农业为主,少数村落通过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了活性保护发展,但多数村落旅游产业仍在起步阶段。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村落的特征,在SPSS中使用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方法,对实证的27个传统村落进行聚类分析。K均值聚类是一种迭代求解的聚类分析算法,将数据分为K组,随机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对象与各个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把每个对象分配给距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随着样本的分配,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多次迭代后,聚类中心固定,实现收敛,聚类完成。研究将4项一级指标的得分作为分析依据,通过改变K的取值来进行多次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将27个实证村落分为以下5类(表 7):

    表  7  云南省27个传统村落的聚类分析结果
    Table  7.  The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of 27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类别 村落数量/个 村落名称
    双向优效型 9 寺登村、芒景村、翁基村、白沙村、可邑村、糯干村、银杏村、东莲花村、玉湖村
    保护优效型 3 尼汝村、顺利村、董官村
    综合显效型 7 团山村、诺邓村、城北村、宝丰村、糯黑村、帕连寨、克呆村
    利用显效型 4 共和关西村、北阁下村、乐居村、周城村
    双向滞缓型 4 张家村、北汤天村、海门村、腻黑村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第1类为双向优效型村落。该类村落的综合评估得分位于前列,在保护类指标和发展类指标上均获得较高的得分。与其他类型村落相比,该类村落的遗产资源存在优势,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或较早获得旅游发展的机会,早期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得到更全面的解决和调整;该类村落对村落进行保护的同时通过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和优质产业来提升经济收入,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取得一种平衡。实证案例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村落有寺登、芒景、翁基、白沙、可邑、糯干、银杏、东莲花、玉湖村。其中:寺登、白沙、可邑、银杏、东莲花、玉湖村位于大理、丽江的旅游圈内,以自身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反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人居提升,实现开发性保护;芒景、翁基、糯干村位于普洱景迈山遗产地内,在传统村落和遗产地保护的双重要求下,村落风貌保护完好,基础设施完善,同时依托遗产地资源和自身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以茶为主的特色产业,村落经济得到保障。

    (2) 第2类为保护优效型村落。该类村落的综合评估得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保护类指标的得分较高,而发展类指标的得分偏低。该类村落拥有丰富的遗产资源,保护措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村落的自身条件限制了进一步的利用发展,是保护先行、利用滞后的传统村落。实证村落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村落有尼汝、顺利、董官村。其中,尼汝村位于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内,受国家公园保护政策管控影响较大,村内稍有破坏性开发行为,村落风貌完整,文化特色显著,但经济发展滞缓。近年来,随着香格里拉旅游发展,尼汝村的乡村旅游业得到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顺利村和董官村作为保山腾冲地区的传统文化古镇,自身文化底蕴强劲,村落内部文化氛围浓厚,村民自发保护意识强;经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近年开始尝试旅游业方面的突破。

    (3) 第3类为综合显效型村落。该类村落的综合评估得分位于中等水平,保护类指标和发展类指标的得分在平均分上下浮动,没有显著的短板和优势。该类村落代表了大部分传统村落的现状,也展示了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的困境:村落拥有足够的遗产资源用于村落发展,发展潜力巨大,但受到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较难平衡。实证村落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村落有团山、诺邓、城北、宝丰、糯黑、克呆村和帕连寨。

    (4) 第4类为利用显效型村落。该类村落的综合评估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保护类指标的得分偏低,而发展类指标的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该类村落本身拥有一定的遗产资源,已经通过对遗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动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偏向利用的发展方式导致村落保护不足,村落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文化特色没有显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实证案例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村落有共和关西、周城、北阁下、乐居村。

    (5) 第5类为双向滞缓型村落。该类村落的综合评估得分偏低,保护类指标和发展类指标的得分都较低。这类村落多为传统农耕型村落,村落风貌保护主要依靠政府管控,传统建筑老旧,存在建筑坍塌损毁、拆旧建新的情况,村落经济依赖传统产业或务工,暂无其他产业发展。实证村落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村落有张家、北汤天、海门、腻黑村。其中,海门村和腻黑村的区位条件较好,有利用展示的空间,国家可投入资金鼓励村落进行转型发展,唤起村落活力;张家村和北汤天村的区位偏僻,利用展示的空间不足,后续发展依旧以保护为主,需要资金投入来支持村落的保护工作。

    本文首先梳理乡村评估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传统村落认定评价体系,结合深入细致的云南传统村落调查初步筛选指标,并通过专家问卷法对指标进行完善优化,最终选取40个指标因子构建评估体系;然后,对各项指标因子设置分级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计算得出各指标主客观权重,利用均值法得到各指标因子的组合权重,构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对27个案例村落的评估实证表明云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效整体良好、历史文化保护效果显著、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也暴露出村落之间发展水平差异大、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不足和产业发展仍受产业结构限制的缺陷。

    研究结合27个村落保护利用水平的差异分析,将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状况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双向优效型、保护优效型、综合显效型、利用显效型、双向滞缓型。这种分类方式一方面能帮助传统村落准确定位,彰显保护利用成效,发现村落需要突破的困难,探索可行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结合村落保护与资源利用两方面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差异对村落进行分类,能更好地展现各村落的优势,不同种类的村落之间能互相借鉴,剖析优效发展模式的内在路径,寻找个性化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全国各村落实现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参考案例。

    本文构建了一套全面的综合评估系统来评定云南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成效,在评估村落保护状况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经济效益的考量,旨在为保护与利用好传统村落深厚的文化沉淀,实现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选取的实证案例尽可能包揽了云南省的典型村落,以求全面客观,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云南省传统村落基数庞大,分布广泛,实证样本依旧不够广泛,针对不同村落类型的详细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因为指标细分不足,实证村落在部分指标上差异过大,最终得到的权重分布不平衡,少数指标客观权重过高,发展类指标占比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一方面可研究是否进行权重差异调整;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扩展和细化发展类指标的层级结构,使保护类指标和发展类指标的权重平衡,以更全面客观地对村落进行评估。

  • 图  1   Na2Ca3-xSi6O16:xEu3+荧光粉的XRD谱

    Figure  1.   The XRD patterns of Na2Ca3-xSi6O16:xEu3+ phosphor

    图  2   Na2Ca2.92Si6O16:0.08Eu3+的激发光谱

    Figure  2.   The excitation spectra of Na2Ca2.92Si6O16:0.08Eu3+

    图  3   Na2Ca2.92Si6O16:0.08Eu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

    Figure  3.   The emission spectra of Na2Ca2.92Si6O16:0.08Eu3+

    图  4   不同Eu3+掺杂量的Na2Ca3Si6O16荧光粉的发射光谱

    Figure  4.   The emission spectra of Eu3+ doped Na2Ca3Si6O16 phosphor at different doping x values

    图  5   在波长393 nm的紫外光激发下荧光粉Na2Ca2.92Si6O16:0.08Eu3+的CIE色度图

    Figure  5.   The CIE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of Na2Ca2.92Si6O16: 0.08Eu3+phosphor excited at 393 nm

    图  6   Na2Ca2.92Si6O16:0.08Eu3+ 的发射强度随温度的变化

    Figure  6.   The variation of emission intensity of the phosphor Na2Ca2.92Si6O16:0.08Eu3+ with temperature difference

    图  7   不同温度测试的归一化荧光强度变化

    Figure  7.   The change of the normalize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ess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1] 雷玉堂, 黎慧.未来的照明光源:白光LED技术及其发展[J].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3, 1(5):33-34. doi: 10.3969/j.issn.1672-3392.2003.05.009

    LEI Y T, LI H. Lighting source in the future:white-light IED[J]. Optics &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2003, 1(5):33-34. doi: 10.3969/j.issn.1672-3392.2003.05.009

    [2]

    ZHOU Y, ZHU C, ZHANG M, et al. Optical properties of Eu-and Dy-doped calcium aluminoborosilicate glasses for LE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Alloys & Compounds, 2016, 688:715-72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842485864632670019e1be96730f3cac

    [3]

    ZHANG X G, ZHOU F X, SHI J X, et al. Sr3.5Mg0.5Si3O8Cl4:Eu2+ bluish-green-emitting phosphor for NUV-based LED[J]. Materials Letters, 2009, 63(11):852-854. doi: 10.1016/j.matlet.2009.01.024

    [4] 王泽忠, 汪克风, 杜发钊, 等.稀土荧光/聚碳酸酯加工可行性探讨及其荧光性能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7(1):32-3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SF201501006.htm

    WANG Z Z, WANG K F, DU F Z, et al. Study on processing feasibility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rare-earth fluorescent/polycarbonat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5, 47(1):32-3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SF201501006.htm

    [5]

    YU Q M, LIU Y F, WU S, et al.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Ca2SiO4:Eu 3+ red phosphor trichromatic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J].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8, 26(6):783-786. doi: 10.1016/S1002-0721(09)60005-3

    [6]

    LI L, TANG X H, JIANG Z Q, et al. NaBaLa2(PO4)3:a novel host lattice for Sm3+-doped phosphor materials emitting reddish-orange light[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7, 701:515-523. doi: 10.1016/j.jallcom.2017.01.171

    [7]

    LIAN J B, QIN H, LIANG P, et al, Co-precipitation synthesis of Y2O2SO4:Eu3+ nanophosphor and comparison of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ith Y2O2:Eu3+ and Y2O2S: Eu3+ nanophosphors[J]. Solid State Sciences, 2015, 48:147-154. doi: 10.1016/j.solidstatesciences.2015.08.004

    [8]

    ZHAO G S, LIU W, LOU Z H,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In3+ co-doped YVO4:Eu3+ phosphors[J].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2016, 27(4):1225-1232. doi: 10.1016/j.apt.2016.04.008

    [9]

    CHEN G W, LI Y B, QI W C, et al. Morphology-tailored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Y2O3:Eu3+ phospho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2018, 29(4):2841-2847. doi: 10.1007/s10854-017-8213-7

    [10] 杨洁, 陈锐彬, 万霞, 等. Dy3+/Eu3+共掺钒酸钇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81-8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SF201102021.htm

    YANG J, CHEN R B, WAN X, et al. Synthesis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Dy3+/Eu3+ co-doped YVO4 phosphor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2):81-8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NSF201102021.htm

    [11]

    KIRM M, FELDBACH E, MAGI H, et al. Silicate apatite phosphors for pc-LED applic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66(4):383-395. doi: 10.3176/proc.2017.4.14

    [12]

    CHEN H Y, WENG M H, CHANG S J, et al. Preparation of Sr2SiO4:Eu3+ phosphors by microwave-assisted sintering and their luminescent properties[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1):125-130. doi: 10.1016/j.ceramint.2011.06.044

    [13]

    WANG Z J, GUO S Q, LI Q X, et al.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Ba2SiO4:Eu3+ for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J]. Physica B:Condensed Matter, 2013, 411:110-113. doi: 10.1016/j.physb.2012.11.040

    [14]

    WU Y, WANG Y S, HE D W, et al. Synthesis of the Zn2SiO4: Eu3+ red phosphor by sol-gel method[J].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1, 31(4):890-89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xtxb-e201204008

    [15]

    KAHLENBERG V, GIRTLER D, ARROYAB E, et al. (Na2Ca3Si6O16)-structural, spectroscopic and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s on a crystalline impurity phase in industrial soda-lime glasses[J].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10, 100(1/2):1-9. doi: 10.1007/s00710-010-0116-8

    [16]

    BARROS B S, OLIVEIRA R S D, KULESZA J, et al. Reddish-orange Ca3-xAl2O6:xEu3+, nanophosphors:fast synthesis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J]. Journal of Physics & Chemistry of Solids, 2015, 78:90-9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369714002856

    [17]

    JIA C Y, HUANG Z, TIAN X Y, et 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a novel BaGe4O9:Eu3+ red emitting phosphor for warm white LEDs[J]. Dyes and Pigments, 2019, 160:772-778. doi: 10.1016/j.dyepig.2018.09.012

    [18] 郎集会, 孙雨婷, 李香兰, 等.稀土Eu掺杂ZnO纳米棒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学性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0(2):25-2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nsfdx201802005

    LANG J H, SUN Y T, LI L X,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Eu-doped ZnO nanorod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50(2):25-2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nsfdx201802005

    [19]

    SAKTHIVEL T, ANNADURAI G, VIJAYAKUMAR R, et al. Synthesis,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Eu3+-activated Na2Y2B2O7 red phosphors excited by near-UV light for pc-WLEDs[J].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19, 205:129-135. doi: 10.1016/j.jlumin.2018.09.008

    [20]

    van UITER L G. Characterization of energy transfer interactions between rare earth ions[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67, 114(10):1048-1053. doi: 10.1149/1.2424184

    [21]

    BLASSE G, GRABMAIER B C. Luminescent Materials[M].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94: 91-106.

    [22]

    ZHU M M, PAN Y X, HUANG Y Q, et al. Designed synthesis, morphology evolution and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of a highly efficient red dodec-fluoride phosphor, Li3Na3Ga2F12:Mn4+, for warm WLED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8, 6(3):491-499. doi: 10.1039/C7TC04878E

    [23]

    BLASSE G. Energy transfer in oxidic phosphors[J]. Physics Letters A, 1968, 28(6):444-445. doi: 10.1016/0375-9601(68)90486-6

  • 期刊类型引用(1)

    1. 莫斯敏,程谦伟,韦潇丽,孟陆丽,陈通,明高.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催化大豆油环氧化的性能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23(10): 146-15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图(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05
  • HTML全文浏览量:  701
  • PDF下载量:  55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3-1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3-21
  • 刊出日期:  2019-08-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