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51卷  第S1期

显示方式:
特约综述
基于《线性代数》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张燕, 陈桂东, 滕兴虎, 毛 磊, 寇冰煜
2019, 51(S1): 1-3.
摘要:
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形式和加强案例教学 4 方面,探讨了基于线性代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升应用实践能力的教法改革与课堂实践.
《数学分析》中极限和连续的教学思考
黄志波
2019, 51(S1): 4-7.
摘要:
为了有效地讲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连续的定义和性质,在厘清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和连续定义的基础上,针对它们之间的异同,研究如何讲授数列极限、函数极限与连续的定义和性质,给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通过整体思想的方法,讲解数列极限的定义及收敛数列的性质. 通过类比思想,从数列极限的刻画迁移到函数极限的定义,进而将收敛数列的性质也迁移到函数极限,给出其相关性质. 再通过分析函数极限与函数连续的异同,指出函数连续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极限,从而借助于特殊思想方法给出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工科类《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刘玉兰, 李湖南
2019, 51(S1): 8-10.
摘要:
根据工科类《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当前课堂内的一些教学现状,提出了工科类《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与建议.
《应用数学》课程 BPSME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刘俊, 廖毕文
2019, 51(S1): 11-14.
摘要:
阐述了 BPSME 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根据试点班的教学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实践表明:该模式全方位体现了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师生共同成长,相得益彰.
LINGO 程序中一类约束问题的编程技巧
李朝阳
2019, 51(S1): 15-16.
摘要:
LINGO 编程过程中,经常遇到限定一个或一组变量的取值在某一个范围的约束,对 LINGO 的初学者来讲,编制这类约束的程序通常会使用较多的语句和变量,这样的处理往往使得程序过于庞大,而过多的语句和变量将影响运算效率甚至结果. 本文针对这类约束问题的编程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具体例子给出了 3 种解决方案,最后对它们各自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金融学院专业选修课教学的研究
张琰, 黄家辉
2019, 51(S1): 17-19.
摘要:
基于理科金融数学专业相关核心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随机分析与衍生品定价》、《风险管理》、《精算统计学》、《风险分析与信度理论》、《寿险精算》和《精算模型》的教学经验,阐述了现有教学体系中的潜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基于“微课星”的中职数学“精品”微课制作
王统增1, 柯春先2, 周健恩2, 覃路珠2
2019, 51(S1): 20-22.
摘要:
剖析微课和微课教学的研究背景,以中职数学精品微课设计策略为起点、阐述基于微课星中职数学微课制作技术技巧. 调查分析表明:微课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基于 Proteus 的单片机串行接口#br# 通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郭健平, 余俊炜
2019, 51(S1): 26-29.
摘要:
以 AT89C51 单片机为主,通过 Proteus 仿真软件模拟设计串口通信电路,在 Keil uVision 平台上运用 C 语言编译实现相应通信效果,以设计实验的方式系统分析验证各串口通信电路的实现原理和过程,研究了单个单片机与单个单片机、单个单片机与多个单片机以及单个单片机与 PC 的串口通信,分析了本实验设计的优劣性,拟为单片机串行接口通信的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思维导图和 CDIO 相结合的《数据结构》
李晶晶
2019, 51(S1): 23-25.
摘要:
分析了《数据结构》传统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思维导图和 CDIO 相结合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证明:该混合教学模式能推进学生学习进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基于自发四波混频过程的纠缠光子对源
廖开宇
2019, 51(S1): 30-32.
摘要:
在量子光学中,电磁场在进行场量子化后表示为粒子数态的形式. 纠缠光子对作为双光子态的量子光源,不仅可以验证一些重要的量子物理基本问题,也是量子密钥分发、隐形传态、线性光学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资源. 文中系统介绍了冷原子系综自发四波混频制备纠缠光子对的基本理论. 基于 Glauber 提出的光相干性量子理论,利用微扰方法求解自发四波混频过程的双光子态,分别讨论了在阻尼拉比振荡和群速延迟区域内纠缠光子对的时域关联特征. 通过对纠缠光子对的研究,能够加深对量子纠缠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为物理类研究生教材的编写以及本科生的高阶学习提供参考.
免流量近邻移动端游戏与交流系统设计与实现
曹霑懋, 梁国华
2019, 51(S1): 33-37.
摘要:
指导本科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创新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蓝牙连接开发近邻通信应用,可满足近邻传输需求的现实需要. 蓝牙连接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无线传输、安全等优点,同时又是学生需要探索的新技术. 文中以近邻之间进行游戏的应用为例,展示当处于无 Internet 连接的环境中,蓝牙无线传输、免流量的优势.文中重点介绍设计和实现以蓝牙连接为前提的小规模近邻移动端免流量中国象棋游戏与交流系统. 该系统是超出学生实际知识但通过恰当的引导、真实完成的一个毕业设计开发. 文章完整展示开题定位、解决问题以及最后完成系统的过程.
基于 STEM 教育理念的整合性项目教学模式(STEM-iPBL)设计与实践
华子荀, 李 茜
2019, 51(S1): 38-42.
摘要: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等文件,预示着我国对 STEM 教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文章聚焦于 STEM 教育理念内涵,解决 STEM 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指出了 STEM 教育的重要教学优势是学科整合和项目式教学. 设计了基于 STEM 教育理念的整合性项目教学模式(STEM-iPBL),即在 STEM 的多学科融合理念下开展学科分析-整合设计-实验项目-作品制作-完善优化5 个步骤的项目式教学环节,根据该 STEM-iPBL 模式,设计了包含空气净化器、感应灯系统、家庭智能防盗系统、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在内的 4 套 STEM-iPBL 案例. 选择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和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 22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 STEM-iPBL 教学模式智能感应灯学习项目的应用研究和效果验证. 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在 Arduino 套件学习态度、数据与数据表示能力、硬件与处理能力、通信网 络使用、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过程,既能够在 STEM 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丰富 STEM 教育的理论内涵,又能够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信息意识、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水醋酸钠储热性能和防过冷问题的研究
黄媛
2019, 51(S1): 43-45.
摘要:
相变储热材料是利用材料的相变潜热去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利用,但相变材料普遍存在着过冷和相分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储热材料的储热性能. 将成核剂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与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到储热材料三水合乙酸钠中,研究其防过冷和相分离的改善程度. 综合对过冷以及相分离现象的改善程度,得出当三水合乙酸钠、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比为 100∶6∶5 时,过冷度 3 ℃,恒温时间为 34 min. 有效改善了相分离现象且保证了储热体系熔融均匀,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潜力.
新工科催生工程教育转型创新发展探讨
李盛
2019, 51(S1): 46-50.
摘要:
在新工科指导意见下发以后,传统工程教育模式面临转型、创新和调整的迫切要求.过去的专业建构已经很难适应现今社会和教育变革发展的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从变革中求发展,已成为我们不能不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学校、专业、教学如何与工程实践进行有机融合,摆脱过去在教学环节形成的传统桎梏,适应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教育模式的发展要求,是当前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专业同社会发展、教育与学生成长、实践与创新结合,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离不开工程教育建构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和探索.
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微课应用研究
王韦刚, 涂真珍
2019, 51(S1): 50-55.
摘要:
电子信息类课程作为信息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知识点多、更新迅速且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独立学院当前普遍存在教师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乏味等问题.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视频课程资源,由微型资源、教学活动、学生反馈、学习点评等内容组成,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入手,结合作者所任教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信息类微课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了电子信息类微课在独立学院的应用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该类微课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及应用技巧.
电子政务实验教学 3.0: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课程改革实践
刘劲宇, 谢巧燕
2019, 51(S1): 56-59.
摘要:
基于互联网+政务服务重构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要立足新时代,以培养电子政务能力与跨行业行政能力为着力点,整合专业实习资源,进行电子政务实验教学 3.0 的建设.
药学专业化学课程的“自适性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王巧峰, 张鑫磊, 李穆琼, 李晓晔
2019, 51(S1): 60-61.
摘要:
自适应教育 (Paced Education) 是斯坦福大学 2025 计划中的一项内容,是一种个性化、定制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药学专业化学课程的 Paced Education 的教学改革实践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水平测试系统、合理有效的时间安排、选修课程的灵活性和必要的平台硬件建设.
锂离子电池用 PMMA 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的实验教学研究
廖友好
2019, 51(S1): 62-64.
摘要:
对锂离子电池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阐述了锂离子电池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总结了实验特点和教学特点,探索了通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的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的方法. 通过该实验的实施,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数码成像比色法的“课内翻转”教学设计#br# ———以“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例
叶晓敏, 何广平, 李伟溪, 吴佩珊
2019, 51(S1): 65-68.
摘要:
基于数码成像比色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可行性,以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为例,以智能手机或平板设备作为数码成像比色法的硬件支持,通过制作数码成像比色法原理微课,并以课内翻转的方式与内涵融入教学过程,对数码成像比色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将数码成像比色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所需的必备原理与操作步骤制成微课视频用于课内翻转,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认知负荷,使数码成像比色法融于课堂教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并可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成绩评定#br# ———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学》课程为例
伍昭蓝, 罗穗莲, 石光, 侯琼, 刘聪, 王玉海
2019, 51(S1): 69-70.
摘要: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是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可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更好更积极地学习此课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成绩考核相应地需要做出调整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文中课程考试成绩不在是学生学习评价的唯一标准.平时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和态度等纳入课程成绩评定标准里,使得课程成绩评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基于 SPOC 混合学习模式的物理化学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
何广平*, 孙艳辉, 马国正, 林晓明, 左晓希, 李国良, 肖信
2019, 51(S1): 71-73.
摘要:
论文围绕基于 SPOC 混合学习模式的物理化学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课与实验课可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不同功能的微视频,并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时开展,使学生体验过程导学与过程动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分析化学》授课方法探讨
范黎, 乔友备, 王超丽, 吴红
2019, 51(S1): 74-76.
摘要:
《分析化学》的课堂授课属于较难授课的课程之一. 本文通过阐述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分析了目前课堂授课质量不高的瓶颈所在,认为 《分析化学》应使用综合教学模式,侧重于强调以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视觉教学、互动教学及问题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分析化学手段解决药品检测中的实际困难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授课质量,为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分析化学授课提供参考.
问题式学习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能力的研究
王超丽, 范黎, 乔友备, 吴红
2019, 51(S1): 77-78.
摘要:
分析化学理论学习在药物分析中起着基础和主导性作用,学好分析化学对提高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至关重要. 但目前学生在分析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 文章以问题式学习法在分析化学学习中的应用、体会和感悟展开,拟通过问题式学习法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体和团队协作并综合使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找到药物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案.
药学本科学员对缓冲溶液及缓冲问题的看法和误解
乔友备, 范黎, 王超丽, 吴红
2019, 51(S1): 79-80.
摘要: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员对于缓冲的概念以及相对应的缓冲溶液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虽然普通药学专业的学员掌握这一抽象概念只是基本要求,但令人惊讶的是,学过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高年级学员,对此概念的掌握仍然欠缺. 为了解学员在该问题的看法和困难,首先对学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如何理解和可视化缓冲系统,然后引导学员思考对此概念的掌握情况. 文章主要讨论学员关于缓冲及其原理的想法,学员对缓冲体系的理解和误解,并思考其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授之以渔#br# ———以探索脑的奥秘课程为例
李东风
2019, 51(S1): 81-83.
摘要:
本文以探索脑的奥秘课程为例,对神经生物学选修课程教学模式做了有益尝试.通过翻转形式,学生主动搜集文献,准备指定专题并上台试讲,互动讨论,老师点评,学生课后写综述,明显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利用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新的诠释.
基于 STEM 教育理念下生物教师的教师素养
吴玉芬
2019, 51(S1): 84-86.
摘要:
STEM 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有机整合,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去理解 STEM 素养,基于对 STEM 教育理念的理解,生物教师在具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还需具有相应的 STEM 素养,即科学素养、技术与工程素养以及数学素养,同时提出具有 STEM 素养的生物教师的发展方向.
LPT 融合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任绮
2019, 51(S1): 86-89.
摘要:
当代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高校运动解剖学的课程改革. 作为现今使用最广泛的三种教学模式,LBL、PBL 和 TBL 教学法各有优势. 本文分析应用和适度调整 LBL、 PBL 和 TBL 教学法实施 TPL(LBL-PBL-TBL)融合教学,旨在探索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业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以期激发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在集体当中的协作能力、创造性、实践性.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改革初探
朱娅楠, 李雪峰
2019, 51(S1): 90-92.
摘要:
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15 级的 38 名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生物技术专业认可度、课程学习情况、专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从提高学生兴趣、明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优化专业培养方向、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探讨和实践#br# ———以“生物化学”教学为例
罗刚跃
2019, 51(S1): 93-95.
摘要: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策略. 通过教科书中的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利用实验课教学,提升学生的科研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中来;以书本知识为载体,提高其科学探究中的逻辑性;注重与前沿科学的相结合,培养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适宜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能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主动性.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自主创新能力.
茶树菇菌丝体提取液抑制胰脂肪酶及结合胆酸盐的作用
谢幸珠, 黄小莉, 张松, 兰瑛
2019, 51(S1): 96-99.
摘要:
以茶树菇为实验对象,通过制备茶树菇提取液,研究其体外对胰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及结合胆酸盐的规律特性,以此评价其体外降血脂功能. 通过改变反应时间、茶树菇提取液质量浓度和反应物加入顺序,探究不同因素对茶树菇提取液抑制胰脂肪酶活力的影响;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的 pH 值环境,探究不同质量浓度茶树菇提取液吸附 2 种胆酸盐的能力. 结果表明:最佳胰脂肪酶抑制率的反应时间为 40 min;茶树菇提取液稀释倍数越大,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率越低,未稀释时抑制率高达到 35 %;反应物加入顺序为茶树菇提取液、胰脂肪酶混合预热后再加橄榄油乳化液时,茶树菇提取液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率高达到 40 %;加入茶树菇提取液的体积越大,对甘氨胆酸钠和脱氧胆酸钠的结合率越高. 研究结论:茶树菇提取液能抑制胰脂肪酶活力和结合甘氨胆酸钠、脱氧胆酸钠,因此推断其可能具有降血脂功能.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吴柔芳
2019, 51(S1): 100-102.
摘要:
数学的教学除了培养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从国内外教育名家对教学生活化的指导思想,结合 2011 年课标的要求,明确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在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介绍了在课题研究中该课题组是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工作的.
以课堂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石勇
2019, 51(S1): 103-105.
摘要:
新课程不仅要重视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更要努力促进学生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 6 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以一道函数最值的课堂探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开阔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凸显出来,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吕玮
2019, 51(S1): 106-108.
摘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ted Instruction)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这和以往的教学方法包括书本授课、板书教学不同,计算机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有更多知识的输出,也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解方面也更深刻全面,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思维,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CAI 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易过于依赖软件、重技术、轻情感等局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在 CAI 软件设计过程中应基于教学设计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软件工程理论,对 CAI 软件的运用灵活掌握,合理利用软件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最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要注重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结合运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高中数学选修 3-4“对称与群”的教学思考——基于分子对称群理论
顾宇晴, 张霞
2019, 51(S1): 109-112.
摘要:
基于结构化学中的分子对称群理论,给出高中数学选修课程专题“对称与群”的一种教学设想,旨在拓展 高中生的数学视野,提高高中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的认识.
基于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二元不等式的证明为例
文思静
2019, 51(S1): 113-114.
摘要:
以二元不等式的证明为例,阐述如何利用问题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 数学核心素养.
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以三视图重构立方体组合的课程为例
廖松丽, 徐颂民, 郭炜强
2019, 51(S1): 115-117.
摘要:
针对初中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重构立方体组合课程的教学难点,研发三维交互式的虚拟现实教学系统, 实现立方体组合的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操作和三视图动态展示;并将该系统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使学生全面快 速掌握三视图重构立方体组合的技巧,提高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立体几何; 三视图重构;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以三视图重构立方体组合的课程为例
廖松丽, 徐颂民, 郭炜强
2019, 51(S1): 115-117.
摘要:
针对初中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重构立方体组合课程的教学难点,研发三维交互式的虚拟现实教学系统, 实现立方体组合的三维虚拟仿真交互操作和三视图动态展示;并将该系统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使学生全面快 速掌握三视图重构立方体组合的技巧,提高立体几何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翻译,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余应会
2019, 51(S1): 118-120.
摘要:
分析了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读不懂题、理不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及无法选择恰当的解题 策略和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信息翻译,拟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予以参考和借鉴.
基于走班制的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黄晓生, 陈一鸣
2019, 51(S1): 121-124.
摘要:
尝试开发走班制下的物理校本课程体系,并进行了课程案例实践研究,通过调查反馈,总结了该课程的成效与 不足,以此为后续学校开发物理校本课程提供一些参考.
高中物理分层走班的尝试与反思
陈一鸣, 陈淑
2019, 51(S1): 125-129.
摘要:
对具体实践中的高二岭南班分层走班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发掘在具体实践中分层走班教 学所取得的效益和成果,对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充分探讨,以推进走班教学未来进一步发展.
浅谈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黄东华
2019, 51(S1): 130-131.
摘要:
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小、精致教学设计的性质和特点,在重要知识点、实验课和习题课中,利用微课,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强化实验与计算教学,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以多元评价激励模式,培养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微课与高效课堂个性化学习的探索
熊庆龙
2019, 51(S1): 132-135.
摘要: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引起大家的深刻反思. 许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验、重结论而轻过程、重习题而轻能力等,遏制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笔者通过问题提出、问题诊断,结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与高效课堂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实践体会,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与方法:运用多元评价激励模式,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重点从六个步骤去有效落实,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全员激励的育人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科学探究、实践检验、生活应用、造福人类等的物理核心素养,让学生终身自信发展、可持续发展.
从课程目标到课时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目标建构的路径与策略
张伟波
2019, 51(S1): 136-138.
摘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既要从宏观层面理解把握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更要从微观层面去具体化课程目标,要实现从课程目标走向课时目标.课程目标经过模块化分解课时化分解细化到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用清晰、明确、可操作、可评价的行为目标来表述课时目标,指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作用,从而建设以目标为灵魂的教学评一致的课堂,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以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云课堂为例
蓝永健
2019, 51(S1): 139-142.
摘要:
文章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围绕数字化教学资源,解决了 建什么和怎么用的 2个核心问题,自 2012 年起进行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化学教学 ——以铜与硝酸反应为例
周双凤, 王津
2019, 51(S1): 143-145.
摘要: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教学手段,它增强师生互动、增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时间;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学 习环境,它把教学从班级学习转移到个人学习,这样可以更充分利用和学生交流的时间.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 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导师. 教师通过布置适合学生的前置作业、录制、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的主要 时间用于与老师与之间的交流、辅导、答疑、团结共进小组学习等.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多次尝 试,以期将翻转课堂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浅谈汉语-哈萨克语化学教学策略和改进
珠丽德孜·叶尔肯, 胡远芳, 李群芳
2019, 51(S1): 146-150.
摘要:
采取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等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中学的双语(汉语-哈萨克语)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进行数据分析及成因分析,研究消除语言因素导致的化学学习障碍,探讨双语教学策略和改进措施.
高中有机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陈日华
2019, 51(S1): 151-152.
摘要:
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倡导教师的教学理念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用化、现代化,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做事分工协作的精神.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是高考二个选考模块中选择人数最多的模块,因此,对有机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核心素养与化学史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罗敬珊, 林梦思, 邓苏敏, 孙艳辉
2019, 51(S1): 153-156.
摘要:
以二氧化硫的发展史为主线,基于化学史、化学核心素养与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从化学家探索的路线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建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真实的 STSE 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发展科学探究素养的“氯水的成分探究” ——高一新授课教学实践与反思
谭敏
2019, 51(S1): 157-159.
摘要:
以氯水的成分探究高一新授课教学为例,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将氯气泄漏为何可以用烧碱中和氯水,pH 试纸滴加氯水为何先变红后又褪色这 2 个问题的讨论作为重点,并详述以上教学环节. 对教学的实施和目标的落实进行了总结反思:创设真实情景,有效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好问题串,促进知识、思路结构化;精心设计,促进素养显性化.
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电解池”复习课教学设计 ——“基于问题连续体”理论
邓苏敏, 罗敬珊, 孙艳辉, 蔡跃鹏
2019, 51(S1): 160-163.
摘要:
问题连续体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反映问题背后从低到高等级的认知水平,由封闭、半开放到开放. 电解池内容是高中化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 文章基于问题连续体理论,以问题解决设计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了电解池复习课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从理解原理到综合运用等不同层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化学学科教育硕士模拟课堂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 ——基于《二氧化硫》模拟课堂教学
李依洪, 万霞
2019, 51(S1): 164-167.
摘要:
模拟课堂教学是教育硕士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形式,通过观察分析化学教育硕士模拟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其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存在知识理解深度不足、整体把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在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方面也存在不规范、不熟练、不灵活等问题. 笔者尝试从学校、指导教师、教育硕士本身和模拟课堂教学建设四个角度切入,提出改进化学教育硕士模拟课堂教学训练效果的策略,以期对化学教育硕士提升教师素养和教学技能有所裨益.
融“苏”汇“人” ——浅谈结合苏教版教材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科学教学
陈新丽, 陈艳, 李玥, 陈家晓, 刘聪
2019, 51(S1): 168-170.
摘要:
化学基本概念,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科学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有理有据地引入基本概念,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工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教材中有关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取,就显得尤为必要. 文章以高一必修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这一基本概念为例,浅谈在人教版的基础上,结合苏教版教材,更好地实现化学基本概念的科学教学.
融“苏”汇“人” ——浅谈结合苏教版教材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科学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广州 510006
2019, 51(S1): 168-170.
摘要:
化学基本概念,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进行化学基本概念的科学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有理有据地引入基本概念,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工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教材中有关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取,就显得尤为必要. 文章以高一必修教材中化学反应速率这一基本概念为例,浅谈在人教版的基础上,结合苏教版教材,更好地实现化学基本概念的科学教学.
在生物课堂中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以《种子植物》一课为例
钟诚
2019, 51(S1): 171-172.
摘要:
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好的课堂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用科学事实说话的良好习惯,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根据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及体会,分析了在生物实验课堂中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一些方法.
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 ——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 3 课时教学为例
黄玲花, 李德红
2019, 51(S1): 173-174.
摘要:
2017 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科学思维的核心是理性思维,是高中阶段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关键思维能力.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校学习的最有效方式. 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 3 课时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教学中运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把学生已有的有丝分裂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会构建减数分裂的数学模型,将知识联系深化,有利于学生把握核心概念,发展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以达到培养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宗旨.
变易理论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张雅诗, 李德红
2019, 51(S1): 175-177;180.
摘要:
变易理论关注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常常未能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 本文以教学实践中常混淆的概念为例,结合对比、融合等方式为概念教学提供更恰当的变易图式,突破概念学习的难点.
高一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 ——以《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一课为例
何苑莹, 李德红
2019, 51(S1): 178-180.
摘要:
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对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结构与功能观是重要的生命观念之一. 本文以《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部分片段为例,尝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结构与功能观,并采用概念图策略进行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反思性学习转变高中生遗传迷思概念的实践研究
陈艳翎, 李德红
2019, 51(S1): 181-183.
摘要:
本文论述了反思性学习模型,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遗传主题教学为例,将反思性学习应用于概念转变教学,转变学生相应的迷思概念,以期为概念转变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从另一角度理解基因重组
龙嘉怡, 李德红
2019, 51(S1): 184-187.
摘要:
本文从科学史出发介绍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进而全面认识重组概念,解决学生对交换同一生物非同源片段是否属于基因重组的疑惑,并通过介绍重组与变异的关系来理解重组,指出交换同一生物非同源片段是重组现象是染色体变异.
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促胰液素的发现》为例
朱娅楠, 李雪峰
2019, 51(S1): 188-190.
摘要:
简单介绍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以及科学史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 并以高中生物必修三中 促胰液素的发现这一真实的科学史为例,结合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提问中引导学生重历科学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思维路径,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发展. 并通过对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科学家不同选择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升华主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浅谈中考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杨伟
2019, 51(S1): 191-192.
摘要: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生物教师的主要责任. 广东省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改革在即,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将要纳入考试范围. 更好地应对这一重大改革,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改进现有生物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为以后生物学科学习乃至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
罗志通
2019, 51(S1): 193-194.
摘要:
通过深入分析科学巨匠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并探讨分析其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所涵盖的 4个方面内容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启示.
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刘洁群
2019, 51(S1): 195-196.
摘要:
通过教师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引导学生注重课本基础概念、原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科学地运用生物学知识、组织好语言、规范地对所问题作出口头或书面表达.
二维码和植物识图 APP 在高中植物分类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张银爱, 周先叶
2019, 51(S1): 197-199.
摘要:
本文二维码及植物识图 APP 的内涵及特点,以及在高中植物分类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可弥补传统教学上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 利用二维码及植物识图 APP 进行高中植物分类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为二维码和植物识图 APP 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 SOLO 分类理论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以“DNA 的复制”一节为例
陈培莹, 李娘辉
2019, 51(S1): 200-202;205.
摘要:
文章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同时借鉴SOLO 分类理论思想,尝试将其应用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设计. 主要以DNA 的复制一节为例,依据 SOLO 分类理论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顺序、教学方法以及主要的教学流程.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情境的应用研究#br# ——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一课时)为例
曾俊妮, 李雪峰
2019, 51(S1): 203-205.
摘要:
核心素养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情境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情境中设计问题是实现情境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发展性评价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钟诚
2019, 51(S1): 206-207;213.
摘要:
在新课程教学的推行下,很多教学工作者比较关注课堂教学的模式,却忽略了评价环节的构建.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评价类型、评价方法和评价反馈三方面尝试构建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用多种评价方法和类型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HPS 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当中的应用 ——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为例
张竹君, 林正眉
2019, 51(S1): 208-210.
摘要:
HPS 教学模式是在 HPS 教育为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其主旨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科学原理的认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文章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课为例,详细阐述了 HPS 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的运用并给出建议,为 HPS 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案例支持.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张小炎, 林正眉
2019, 51(S1): 211-213.
摘要: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给学生获得真理的途径,从而使其能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科学思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教师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多媒体设备、生物科学史、实验开展、问题情境以及生物模型五个方面提出了培养科学思维的策略.
基于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策略探讨
罗刚跃, 冯翊果
2019, 51(S1): 214-215;218.
摘要:
生物化学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实验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原理和流程;实验操作前,老师的讲述能让学生明确实验思路和操作关键;实验操作过程中,弄清每步操作的目的以及规范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实验技能;课后和老师的交流,能明了实验效果以及可改进之处;实验后的认真总结,能提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完善;老师对实验报告的评价和分析,能使学生对实验的整个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有更好、更清楚的认知.通过这些教学策略,能促进和提高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水平.
问题导学模式与洋思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关联性研究
张宝凤
2019, 51(S1): 216-218.
摘要:
洋思教学模式首创于泰兴市洋思中学,其成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仿效和借鉴的学校为数不少,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呼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局部,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所发展,有所进步.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教学方面也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 基于问题的教学. 不管是洋思教学模式还是问题导学模式,都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都为推动新课改理念的落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物教学领域,问题导学与洋思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一定的关联性,也有微妙的区别.
基于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 ——以《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例
李伟进, 陈新丽*, 刘聪, 李玥
2019, 51(S1): 219-211.
摘要:
劳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应该想办法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化学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本节课例中,教师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道理,增强劳动意识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育的智慧对接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践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效策略
柯丹
2019, 51(S1): 222-224.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入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践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入手,向学生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探求和捕捉更深层次的文化视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育的智慧对接.
通过改编演绎提高古汉语的教学效率
梁丽媛
2019, 51(S1): 225-226.
摘要:
在众多新词汇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在经典文本的改编演绎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拓宽知识面,并调动学生鉴赏文本的知识技能,设计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动作,从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最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小学古诗美学课堂教学探究
马瑞华
2019, 51(S1): 227-229.
摘要: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培养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落实在小学古诗课堂教学上,依据王昌龄的古诗美学理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小学古诗课堂教学的 5 个核心要素:背景故事美、诵读音韵美、诗意画面美、炼字语言美、知识文化美.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求真”与创造精神的培养 ——结合乡土历史题材的教学探讨
徐结仪
2019, 51(S1): 230-233.
摘要: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历史求真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造精神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历史求真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些有意义的历史问题,从而让他们学会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学会求真,形成个人对于所探讨历史问题的见解. 如此,中学历史课堂的学习,既是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又是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两者兼而有之.
基于初中思政课公民教育的社团活动建设
曾晓琴
2019, 51(S1): 234-236.
摘要:
上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功夫在课上也在课下. 基于初中思政课公民教育的社团活动建设是贯彻落实八个统一要求的一个很好的教育活动. 它有利于形成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把思政课办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优质课程. 本文结合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阐述了如何把初中思政课公民教育与社团活动建设有机结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农村小学英语如何整合多种方式进行词汇教学
曾焕芳
2019, 51(S1): 237-238.
摘要:
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启蒙阶段. 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基础单位,因此,小学阶段英语单词的教学成了教学重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科学有效整合多种方式进行词汇教学:第一,实物、情景、动作、游戏与词汇教学的整合;第二,英语对话、游戏与词汇教学的整合;第三,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词汇教学的整合. 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直观、有趣、生动形象,引导学生攻克记忆词汇的难关.
从中考评卷员角度分析广州市中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型 ——以 2017 年中考真题为例
黄俊
2019, 51(S1): 239-243.
摘要:
书面表达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题型,目的是测试学生的英语笔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题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文章立意架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 近年来,中考书面表达以指导性写作为主要出题方向,因此有针对性地分析中考真题更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性帮助.
浅析农村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冯佳植, 梁 赵, 莫克明, 黎连带, 谢文静
2019, 51(S1): 245-247.
摘要:
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学困生众多,英语总体成绩低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应认真分析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努力转化学困生,提高农村小学整体英语水平.
关于幼儿园音乐状态需求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以东莞市市区幼儿园为例
冯琦
2019, 51(S1): 248-250.
摘要:
幼儿园教师素质是决定幼儿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幼儿园教师对音乐的需求更是对儿童发展、智力开发和能力挖掘的重要前提.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音乐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反之,音乐又影响生活,有经验的幼儿教师会通过聆听音乐来组织幼儿园孩子开展活动、进行教学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感知和情感表达.幼儿园的孩子对音乐的状态认知、幼儿园教师对音乐的需求、幼儿园教育渗透的音乐教学,都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基于学分制条件下的院系教务管理工作革新
刘忠民
2019, 51(S1): 251-252.
摘要:
学分制是当前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学分制的实行需要教务管理工作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模式转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教务管理过程中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分制条件下院系教学教务管理的解决办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教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袁立亚, 覃路珠, 柯春先, 周健恩, 林晓明, 何广平
2019, 51(S1): 262-264.
摘要: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硕士专业为中小学培养现代化教师,对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出优秀的教育硕士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初心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实践、应用、创新的关键作用,教学实践能力关系到未来工作的需要和中小学的教育发展状况. 实践基地是教育硕士重要的实践平台,如何建设有示范性的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建设实践基地的意义和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建设思路和对策.
基于粗糙集方法和灰色系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付沙, 肖叶枝, 周航军
2019, 51(S1): 253-257.
摘要:
针对当前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影响高校教师评价结果的因素,建立了一个高效、可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阶段中运用粗糙集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为更好地消除信息不完全及主观性评价产生的影响,引入灰色系统理论处理专家的评价数据,构建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工作坊”视域下师范生混合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彭上观, 林天伦, 林南晖, 许晓艺, 刘喆
2019, 51(S1): 258-261.
摘要:
教育实习混合编队模式已在各师范院校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模式的学科教师指导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指导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指导.为了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研讨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大学老师与中学老师相结合、教师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预设指导与问题驱动相结合的五结合混合式教育实习模式.实践表明,混合式教育实习模式,为探索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范例,形成了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实习生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记录了师范生专业成长的轨迹,汇聚了优秀的教学资源,建构了创生性资源平台.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林晓明, 林 颖, 覃路珠, 柯春先, 周健恩
2019, 51(S1): 265-267.
摘要:
在十九大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本文基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提高其实施效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
黄琦, 周健恩, 柯春先, 覃路珠, 林晓明, 石光
2019, 51(S1): 268-270.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和发展,高校教育也朝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开放的方向发展,逐步进入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阶段.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在全国各地兴起,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固有的时空限制,有效转变了高校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探究国内高校网络在线课程建设现况,分析在线课程具有的功能及其优势,同时探讨国内高校网络在线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探索未来在线课程的建设方向、创新高校教学模式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促进高校教学和管理体制的变革.
高校“师生共创”策略的合理运用与优化
覃路珠, 周健恩, 柯春先, 袁立亚, 林晓明, 孙艳辉
2019, 51(S1): 271-273.
摘要:
文章基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困境分析,提出了师生共创策略,探讨该策略在高校教育建设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并通过分析该策略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优化方案,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培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实现
梁健惠
2019, 51(S1): 274-277.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单一知识性与技能性的课程相比有着不同的课程性质与特点,脱离实践教学环节的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很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独特的艺术专业教育背景,艺术专业教学具有独特的方法体系和教学手段,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情感心理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这决定了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资源整合、内容设定和形式构建上都应有其独特的实现方式.
研究生导师制度评价目标体系研究
吕辉雄, 黄雪晶, 陈少华, 郑芊, 梁瑜海
2019, 51(S1): 278-280.
摘要:
以研究生导师制度评价目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研究导师的职责、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创新能力的分析,探索当前的研究生导师制度评价体系. 同时针对现有的评价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研究生导师制度评价目标体系的建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建议和参考.